2025年7月5日,长沙医学院“彩虹桥”三下乡实践团队走进南洞庭竹木雕刻馆,深度探访知名竹雕传承人陈劲松,聆听竹雕技艺背后的故事,感悟非遗文化的独特魅力,为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注入青春活力。竹影婆娑,刻刀游走,千年非遗竹雕技艺在匠人手中,从平凡竹材被雕琢成承载文化记忆的艺术瑰宝。当工业化浪潮席卷而来,这项凝聚东方美学智慧的传统技艺,在现代文明的冲击下面临传承困境。然而,一场关于守护与创新的故事,正在青春与匠心的碰撞中悄然上演,长沙医学院“彩虹桥”三下乡实践团队志愿者们主动承担起非遗文化传播的重任。
竹影初逢结艺缘,匠心萌芽启新篇
采访刚开始,陈劲松的思绪便飘回了上世纪 80 年代末 90 年代初。那时,他在安化生活,住所背后是一片四季常青的竹林。每当微风拂过,竹叶沙沙作响,仿佛在演奏一首自然的乐曲。一次闲暇时光,他鬼使神差地拿起篆刻刀,对着手边的竹子随意雕刻起来。本是无心之举,却创作出一件别具一格的作品,意外得到领导的高度赞赏。这突如其来的认可,如同一束光照亮了他的艺术之路,自此,他与竹雕结下了难以割舍的缘分,踏上了充满未知的艺术征程。
然而,命运的轨迹并非总是一帆风顺。下岗的沉重打击,曾让他一度陷入迷茫与困惑之中。但对竹雕的满腔热爱,如同黑夜里的灯塔,指引着他在困境中坚持前行。凭借多年打磨的精湛技艺,他的竹雕作品慢慢在市场崭露头角。从一开始只能低价售出,到后来作品价格节节攀升,市场的认可让他更加笃定,要将竹雕作为毕生追求的事业。
学艺问道求精进,博采众长铸匠心
陈劲松日夜钻研各类技法刀法,刀锋在竹片上起起落落,每一道刻痕都是对基本功的反复锤炼。为了进一步提升自己的竹雕技艺,他毅然踏上拜师学艺之路,有幸拜入王世襄先生门下,在不断学习和实践的过程中,陈劲松的竹雕技艺日益精湛,再加用自身深厚的哲学理论打开了艺术新境。师傅对他的教诲一直铭记在心中,时刻提醒着他对竹雕艺术的坚守与热爱。为了这份热爱,他前往全国各地学习,认识了多种雕刻形式。日积月累中,他的技艺愈发炉火纯青,作品题材也不再局限,儿时记忆、旅途见闻、人生感悟皆成创作源泉。功夫不负有心人,他的作品在各类比赛中都脱颖而出,或甚斩获金奖。这不仅是陈劲松精湛技艺的见证,更是他在竹雕艺术道路上不断攀登的醒目里程碑。
倾囊相授传薪火,桃李芬芳育匠心
在南洞庭竹木雕刻非遗技艺的传承之路上,陈劲松以独特的方式守护与传播着这份匠心。收徒时,他始终将“热爱”视为入门的首要准则。曾有求学者跨越千里登门拜师,即便诚意满满,却因零基础与对竹雕艺术缺乏深层认知,最终被他婉言相拒。在陈劲松看来,竹雕创作需经年累月精研打磨,唯有怀揣赤诚热爱,方能抵御寂寞、跨越技艺瓶颈,在这条布满荆棘的艺术之路上坚定前行。
除了严格筛选传承者,陈劲松更积极拓宽技艺传播路径。他受邀走进湖南工艺美院等专业院校,化身非遗讲师,将半生积累的雕刻技法、创作心得倾囊相授,在青年学子心中播撒传统工艺的种子。谈及初心,他目光坚定:希望通过自己的微薄之力,让南洞庭竹木雕刻走出深巷,让更多人领略竹雕艺术的独特魅力,让这项承载着地方文化记忆的非遗技艺生生不息。
谆谆教诲寄厚望,青春接力续华章
面对前来探访的长沙医学院“彩虹桥”三下乡实践团队的同学们,竹雕传承人陈劲松语重心长地给出了建议。他希望同学们在人生道路上能够选好方向,确定目标,并专注坚持地走下去。他表示,非遗文化的传承需要年轻人的力量,希望同学们能够积极参与到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创新中来。
这场别开生面的非遗探访,成为连接古老技艺与青春力量的纽带。在与匠人对话、触摸竹雕肌理的过程中,传统文化的基因悄然融入年轻血脉。“指尖游走的竹纹里,藏着千年的匠心。”参与活动的同学们感慨道。从雕刻技法的精妙演示,到非遗传承故事的娓娓道来,他们深刻感受到竹雕艺术承载的文化厚度与精神内核,也意识到守护非遗文化责无旁贷。带着这份认知与使命感,实践团队表示将化身非遗“传播使者”,通过新媒体推广、校园宣讲等创新形式,让更多人领略非遗魅力,为传统文化的赓续发展注入青春动能。(文字:蔡勇、滕惟勤 图片:何宇瀚、谷孟贤)
免责声明:以上内容为本网站转自其它媒体,相关信息仅为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,不代表本网观点,亦不代表本网站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。如稿件版权单位或个人不想在本网发布,可与本网联系,本网视情况可立即将其撤除。